豆浆与牛奶
——小论中国政府模式在比较中的构建
某晨八点有比较行政学一课,因洗漱稍迟,匆忙间买上早餐前往课堂,却在豆浆与牛奶之间的选择上费了些许心机,后择豆浆(价格便宜)配面包。课间,老师提及比较行政学论文之题。鄙人才疏,眼观那被吸光的豆浆瓶,疾笔写下这个题目。
政府模式,也称政府模型,是关于行政体系的内部运作及其作用于社会的方式的总述。评价一个好的政府模式,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时国情及时代的发展,并且能否促进社会各方面向前发展,保证社会总效率及公平。本文采用泛侃方式,借喻豆浆与牛奶之间的可比性,小论我国政府模式的构建。
——前言
一、豆浆与牛奶营养价值的比较(中西政府模式思维的比较)
豆浆,是一种乳白色液体,是由大豆经过研磨后再与水混合而成的饮品,史载是由一千九百年前的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发明,相传刘安是孝子,其母患病期间,刘安每天用泡好的黄豆磨豆浆给母亲喝,刘母的病很快就好了,从此豆浆就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豆浆是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食品。《本草纲目》中记载,性平味甘,利水下气,制诸风热,解诸毒。春秋饮豆浆,滋阴润燥,调和阴阳;夏饮豆浆,消热防暑,生津解渴;冬饮豆浆,祛寒暖胃,滋养进补。
牛奶,营养丰富,富含各种蛋白质,含有20多种氨基酸中有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消化率高达98%。含有大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奶中的乳糖是半乳糖和乳糖,是最容易消化吸收的糖类,奶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都是溶解状态,而且各种矿物质的含量比例,特别是钙、磷的比例比较合适,很容易消化吸收。牛奶被人称为“白色血液”,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是西方人餐桌上常备的食品。
这些食品,对人体都非常有益,对人类身体健康、营养均衡而言都是好处良多。在上面两段赘述两物,旨在引导读者将思维顺向于中国与西方政府模式思想与其适用性上的比较。
首先,在谈论现代中西政府模式的比较,就要知道中西古代政府制度的差别。中西古代政府制度的差别,从两种文明起源时对人与人的关系规则定位中就表现出来。这种差别概括起来是:中国古代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始终跳不出血缘和宗法观念,因而其规则主要定位在“情理”上;西方古代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比较早就超越了血缘和氏族的眼界而进入了契约关系,其规则必然定位在“法理”上。
在中国古代,由于国家的形成是以血缘关系借助宗法关系冲破地域界限并以宗族关系分封土地而划分等级为基础的,整个政府制度基本上继续沿着血缘和宗族路径演变,因此,血缘、宗族仍然在制度中起到规范各种关系的核心因素,伦理规范是政府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血缘、宗族这个核心因素,在政府制度形成后的伦理规范中转化为“情理”。一切人伦关系的处理和规范都体现为“情理”关系。“情”的内涵非常广泛,从最基本的血缘关系中的亲情,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到君臣关系中的忠情和礼情。“理”就是处理和规范各种关系的习惯了的、固定化了的和制度化了的规则。中国历史大部分时间的政府体制都是在这种以“情理”为中心的规范制度下延伸并发展,并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现在。
与之相反,西方政治体制的渊源,也就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府制度框架里,契约精神、契约关系和法治的特点十分突出。古希腊是西方法律思想的发源地。城邦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主共和制度,依法进行城邦事务管理,尊重法律权威是公民较普遍的公民意识。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君主制、共和制、帝制几个时期,但其法律思想一直受古代希腊法律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正义、法律、契约规范几乎是同伴而生的,并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并深化到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中。在西方古典时代的先民们和思想家看来,只有体现平等、自由的正义原则,才能促使人人幸福,而保证正义原则的最可靠手段就是法律;只有法律才能避免人的情感偏见,只有法律才能公平地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契约关系。这也许就是西方政府制度在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中体现出鲜明的“法理”特征的内在逻辑。
历史发展至今,人类的行政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对全球经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近代的政治史,在方向上是一种全新的改变,在社会制度上几乎跨过资本主义的资本准备,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的政府体制应当如何呢?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从建国初到现在,历经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变,中国政府的模式几经改变,从计划型、全能型、党政不分型,到现在职能引导型、相对法治型的逐渐改变。
建国初期的政府治理体系,革命气息强,中央强化集权,民主体系相对建立,社会资源调配遵照政府的计划,社会运转进入初步良性状态。对于战争多年后的中国,这种政府模式在国家安全上和全民团结上,可以说是理性有效的,尽管政府管理缺乏灵活弹性,尽管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职能全而不精,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的尝试探索,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已经是惊人成就。进入文革时期,中国政府权力基本被架空,中央及地方的革命委员会获得大量政治权力,严重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行,政府治理无从谈起,法治被漠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建国历史上的重大失误。自改革开放始,政府运行重新走上正轨,这一次,政府改革被提上议程,改革眼光也远向到各国政府管理的成功模式上。党的十四大就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
至今,我国的政府模式已相对成熟,部门设置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行政服务并且在法律上确定的《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及各级政府的行政法规,都进一步上规范政府行为,促进社会发展及社会公平。
再次说到西方的政府模式,不得不说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巨大成功。在“三权分立”的框架上,法治作为西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首要的、普遍的原则,也是西方国家政府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法律最高和政府权力要受法律限制与约束,是它最基本的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指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组织、职权以及公共行政活动的原则、制度、程序、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由宪法、法律加以规定,政府行政机关严格依照规定设置机构、划分职权、配备人员,依法组织与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以及政府行政组织内部事务。这充分体现了法律既独立于政府和它的执行者之外,又与国家公共权力密切相联的关系。
西方政府的模式发展比较成熟,其行政改革的理论准备也相当充分,西方许多重要的行政管理理论极大地促进了西方政府的模式建立,对我国的政府构建也起到了巨大的借鉴作用。其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及新公共管理理论,都深化着政府模式的改进。西方政府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追随经济形势的步伐。
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都信奉自由竞争、市场的自动调节,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市场力量的自由运动可以造就经济的均衡状态。于是政府职能模式的设计是尽量少干预或不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市场任由自由竞争的规律去调节,让市场自己在运行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这种模式的经典理论支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手的理论”。学术界形象的把政府角色比喻为“守夜人”,用来指称这种“保守型”的政府职能模式。也就是说,一方面,政府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政府的存在也就没有市场的安全;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只应停留在市场的表层,而不是深入市场运行的深层。
“保守型”政府职能模式终结于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这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它宣告了“自由放任”、“自动均衡”信念的破产,代之以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特别强调应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实现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美国是凯恩斯主义的积极实践者,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二战结束,后凯恩斯主义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也成了西方主要国家的首选模式。
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促使人们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思潮。以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学派、合理预期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全面干预论,通过分析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和政府失灵的成因及表现,提出限制甚至取消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目标是要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政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以求使政府管少管好。也就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实际上,它只是对保守型政府职能模式和干预型政府职能模范不断进行随机选择的结果,在表现上是两种政府职能模式的混合。
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者彼德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提出了当代西方行政改革及公共管理实践中正在出现的以新公共管理定向的四种治理模式,特征如下表:
市场式政府 | 参与式政府 | 弹性性政府 | 解制式政府 | |
主要的诊断 | 垄断 | 层级节制 | 永久性 | 内部管制 |
结构 | 分权 | 扁平组织 | 虚拟组织 | 没有特别的建议 |
管理 | 按劳取酬;运用其他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 | 全面质量管理;团队 | 管理临时雇员 | 更多的管理自由 |
决策 | 内部市场;市场刺激 | 协商;谈判 | 试验 | 企业型政府 |
公共利益 | 低成本 | 参与;协商 | 低成本;协商 | 创造力;能动性 |
二、豆浆与牛奶综合选择的比较(我国政府模式构建的选择)
现在国人愈来愈接受对牛奶的饮用,偶翻一些营养学书籍,发现一些关于豆浆与牛奶饮用方面的矛盾,现摘若干:
1、价格上,豆浆便宜,牛奶较贵;
2、营养价值上,牛奶营养比豆浆更为全面;
3、老年人更宜喝豆浆;
4、有奶乳不赖症的人喝了牛奶会有不良反应。
关于类似矛盾还有很多,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关于豆浆与牛奶的选择上,应该充分明白豆浆与牛奶的相对优劣性,应当以饮用人的、经济能力、个人口味、身体需要和忌食的角度出发,选择自己的饮用食品
同样的,一个国家的政府模式的构建,同样需要明白各种行政理论的适用性及缺陷。
我国目前的行政体系,也就是政府模式上,存在很多问题与弊病:政府行为效率低、政府行为官本主义、政府不作为、政府人治现象、政府在社会保障上的缺位、政府内部运用的高成本、政府公务人员的贪污腐败、政府在社会公平上的偏侧等等,这些都不得不客观去正视。因此,许多国人将眼光投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将其治管理理论视为治世良药,这种行为具有探索正确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西方国家所采用的保护型和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由于具有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性,是一种在危机发生之后才寻找到的解决办法,所以更能够在牺牲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来炫耀自己的成功。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优势,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在经济关系中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在文化交往中则表现为一种强迫性的征服。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如果沿着发达国家的历史足迹,享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就会永远成为发达国家的文化奴隶、政治附庸和经济牺牲品,就谈不上追赶发达国家的问题。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造性活动正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个方面的差距迅速扩大的历史时期,尽管在国际范围内就扩大“南南合作”和缩小“南北差距”问题展开了多次讨论,但切实可行的措施并未找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追赶发达国家的努力,都要求政府在发挥其职能时应当选择引导型模式。
中国不能全盘采用西方政府治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行政成本的比较上。西方的民主成本和政府的有效行为,需要纳税人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目前我国的经济虽然在快速发展期中,要求政府的行为要适应这一变化,但是,我国的经济底子还不厚,在原来行政支出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例就很大的情况下,要实行西方管理方式所需要的成本就更大,并且,也不能排除这套方式在国内不适用的可能。中国政府改革的步伐需要稳健。
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市场经济的出现早已错过了可以自由成长的历史阶段,它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不仅需要政府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而且市场经济自身向哪个方向发展,以及发展速度如何,都需要依赖于政府的正确引导。因此,确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现阶段发挥政府职能的必须选择。
关于我国政府模式的的建立,在愿景上可以概括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有效政府。在政府职能上,也要求做到正确科学的转变。因此,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中的行政行为应当具体地表现为:依法行政、规范行政、透明行政、高效行政、服务行政、廉洁行政。也就是说,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而实现了行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廉洁性:第一,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带头守法、依法行政。使行政管理有法可依,克服随意性和政出多门。第二,建立规范化的办公制度和办事程序。第三,制定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的政策。第四,加强服务,树立勤政为民的形象。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多元化,市场机制的功能大大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向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功能,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正是合乎这一历史趋势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颜延锐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刘国平 《西方政治制度输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王亚南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拉塞尔•M•林登 《无缝隙政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弗雷德里克森 《公共行政的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B•盖伊•彼得斯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